2009级本科化生班 谢谋哲
2012年6月18日至7月13日期间,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2009级本科化生班应系里安排进行生产实习。这对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工作。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不仅是对我们理论课学习的一种检验,也是接触社会、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此次实习,全班32人分别被分配在三个地点:位于海沧区的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简称“商检”)、位于同安区的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同安分理处和位于岛内的厦门市药品检验所(简称“药检”)。其中,我担任在“商检”实习同学的学生代表,同时兼顾全班同学,负责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院系教师与单位对接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联络,也包括与大巴车司机的沟通工作。
图1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沧区)实习同学合影
每天清晨,我们与化学二班共乘同一辆大巴车前往实习单位。途中经过海沧大桥,可以感受蓝天、白云。大海以及这座斜拉桥本身的美感。车程通常需要40多分钟,不过一旦遇上堵车就可能拖延很久。在实习期间,由于我们班同学被分配在三个不同的单位,因此在派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幸经过与班级同学、院系老师和司机师傅的沟通,最终合理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位于海沧区嵩屿建港路,占地面积大,整体布局合理,包括接待大厅、生物楼、化学楼、机械楼以及食堂等。我们实习的科室是位于化学楼四层和五层的食品理化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是检验送检的肉制品、海产品中抗生素(磺胺五项、四环素类、硝基咪唑类)残留量,另外还包括海产品中组胺残留、食品中苏丹红检验、水中各离子含量等工作,并参与“磁性多层碳纳米管对苯并芘(a)的吸附”探索性研究课题(未发表)。在实习过程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等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
图2 海沧大桥
实习工作
说明: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某些检验方法并非按照国标方法,为防止某些不法分子得知检验方法后通过各种手段使送检样品中待检物质无法检出,钻检测方法的“空子”,故此处省略详细操作步骤,内部参阅请见实习记录本,并注意保密。
抗生素残留量检测
用适量有机溶剂浸泡送检样品,均质后分离,并再萃取一次,合并两次萃取液并氮吹至干。另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利用仪器编订程序进行检验。
探索性研究课题
苯并芘(a)是一种强致癌物,通常存在于食用油(因制油工艺中通常需要高温)和烧烤的肉类(富含苯环的组织受高温发生反应)中,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现行的苯并芘(a)检测方法操作相对繁琐,灵敏度低,且成本较高。“磁性多层碳纳米管对苯并芘(a)的吸附”课题希望评价负载有磁性纳米颗粒的多层碳纳米管对苯并芘(a)的吸附、富集效果,以提高对苯并芘(a)检测的灵敏度,并通过磁性回收实现碳纳米管的重复利用以降低成本。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和同组王昀晖分别对不同萃取条件下的加标回收率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评价了利用某公司生产的“苯并芘(a)专用柱”进行检验的可行性等。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我们只参与了课题的前期研究。
实习心得
总得来说,此次实习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尽管实习期间相对比较辛苦,很多时候都是在“跑腿”,而且在实习单位通常都是忙里忙外,哪个科室事情多就去哪个科室帮忙,但是就是在这些看似徒劳的过程中,我提高了对检验检验、仪器、工作等的认识度,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使得整个实习期充实而又丰富多彩。下面,我想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我们课堂上学的很多理论知识看似与实际操作离得很远,但事实上,它们的相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实习单位这些检验方法,比如不同的抗生素需要用不同的溶剂萃取,有些前处理过程当中需要进行氧化,有些则不需要。另外,因为刚刚学习过仪器分析这门理论课,因此对于各种仪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都能比较好得理解。反过来,在实习单位如此频繁地操作这些仪器也增加了我对理论知识的解读。
第二,实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希望通过实习掌握最多的知识,学到最多的本领。在实习期间,因为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每周只进行一次,所以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我也经常去其他科室帮忙,比如学习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检测,还有饼干中脂肪含量。在进行水质中各种离子(硫酸根、硝酸根、氯离子、次氯酸根、氟离子等)检测时,我第一次接触到离子色谱,这种色谱在仪器分析中并没有介绍,但是因为色谱的基本原理都大致相同,因此我想离子色谱的大概原理应该也不是新知识。于是为了了解离子色谱,我从图书馆借了一部详细介绍IC的书籍,利用空闲时间补充知识。
第三,通过实习,我也发现了一些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的不同。实习单位对于样品的质量称量其实是很粗糙的,或者说检验通常不能达到报告中给出的精度,相比之下,在科研过程中,特别是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通常对于精度有着很严格的控制。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其实在科研过程中只要不是关键因素,通常也并不需要严格控制,这就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对课题有很好的认识,能够抓住关键因素进行取舍。